再审商评(一)|民商事案件再审检察建议趋势及启示
2022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其中,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民事生效裁判、调解书监督案件审结率接近100%,同比增加8.2个百分点;受理民事审判活动监督案件审结率为94.7%,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上升趋势明显。
北京商则律师事务所作为一家专精于民商事审判监督业务的律所,对此做了专门分析。
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高达72.7%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2022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结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5.6万件,共提出监督意见1.1万件,其中提出抗诉3288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7162件,抗诉改变率90.3%,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72.7%。
此外,全国检察机关还对民事审判活动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4.1万件;对民事执行活动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5万件。
从上述比率、数字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持续向好,民事检察工作质效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间,全国检察机关还支持起诉5万件,同比上升68.6%,其中支持农民工起诉3.1万件,同比上升55.7%。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等纠纷是当前申请再审的重要案件类型之一。建工类案件申请再审过程中,因“挂靠”等情形导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实际施工人及完成工程量的认定非常关键。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应通过农民工等群体参与施工的证据,来进一步强化我方的权利主张,维护合法权益。
民事审判、执行活动也是监督重点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工作情况,既包括对民事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也包括对民事审判活动、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还包括对民事虚假诉讼的监督。
关于民事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如前所述,2022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结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5.6万件,既包括抗诉,也包括检察建议;其中,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72.7%,比例已属不小。
关于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在对民事审判活动违法行为提出的4.1万件检察建议中,法院同期采纳3.8万件,采纳率高达92.9%。
关于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2022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对民事执行活动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5万件,法院同期采纳4.4万件,采纳率89.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民事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以及民事审判活动、民事执行活动本身,均可能存在违法行为,以致引发当事人申请再审。其原因是复杂的。
例如,有的终审判决对一审未能查清的事实继续忽视,简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有的大段直接引用争议某一方提交的书面材料且出现多次重复;有的在终审判决中,对各方当事人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的主张未做客观、均衡阐述;对收到的书面鉴定申请,要么未做合理说明就不予准许,要么干脆置之不理,使得再审申请人有理由怀疑原审法院在审判活动中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
因此,商则律师建议,应重视民事审判、执行活动违法行为证据的收集,以提高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抗诉改变率。
发现虚假诉讼可及时提出
2022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提出的民事诉讼监督意见中涉及虚假诉讼6871件。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
所谓“虚假诉讼”,一般是指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例如,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与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或者其他管理人员恶意串通,捏造公司、企业债务或者担保义务;与夫妻一方恶意串通,捏造夫妻共同债务;隐瞒债务已经全部清偿的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他人履行债务,等等。
虚假诉讼一般包含以下要素:1.以规避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2.双方当事人存在恶意串通;3.虚构事实;4.借用合法的民事程序;5.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虚假诉讼问题,在审判实践中确实存在,有的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有的是为了逃避履行债务。民间借贷、执行异议、离婚析产、企业破产、公司分立(合并)、房屋买卖、以物抵债等各类纠纷,是虚假诉讼易发领域。
虚假诉讼不仅严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对司法秩序、裁判权威也有极大损害。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就提出在刑法中增设专门罪名,以有效惩治和防范此类行为。2021年3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法发〔2021〕10号),对虚假诉讼的甄别和发现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商则律师建议,在申请再审、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等案件中,如果发现有证据证明已经生效的裁判涉嫌虚假诉讼的,应依法提出,敦促法院予以纠正,以维护有关主体的诉权和实体权利。当然,从另一角度讲,我们也要合理使用相关诉权,避免制造虚假诉讼,损害原诉讼中合法权利人利益。
(部分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网上发布厅)
下一篇:再审商评(二)|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对再审案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